张 珏 “妇女与性别研究”学程,在1997年4月22日于台大行政会议上正式提出讨论,初步通过尚要经过校务会议等才能正规定案。兹将申请构想附之于下(附件一),期盼全校师生关心妇女与性别教育者能给予回馈和建议,以俾学程的设置能完善。 由于彭婉如女士的不幸事件,才唤醒社会父权体制的重视,在教育部成立“两性平等教育委员会”,切实由教育进行扎根工作,促使人人能觉察自我是否存有性别歧视现象、明了个人如何受限于文化环境、检视社会环境是否存在因性别而有不当制度剥夺两性的自然发展,从而改善之。 虽然“两性平等教育委员会”才成立,但推动两性平等观念,唤醒长期被制度压抑销声的女性,妇女运动与妇女研究却已是努力耕耘十多年了。以台大妇女研究室而言,它成立于1985年9月,当时是在亚洲协会的赞助下,台大人口研究中心执行秘书姜兰虹教授的协调下,结合四位推动妇女研究学者跨校际的方式推动妇女研究,进行相关性别与各学科的座谈,收集各大专院校开设与性别相关的课程,建立国际与国内资讯和资源网络等,并发行通讯以促进资讯交流。12年下来,每年在通讯上刊载的课程有四五十门之多,而十年发展下来的课程也由只以女性为标榜而进展至女性主义观点,更加上两性平等不歧视内涵,亦发展到多元化观点(性别、族群、年龄的不歧视)。十多年下来台大教师开课最多至今已累积有二十多门(见附件),有的是正式课程也有的是潜在课程(列入主题讨论,虽然不似清华大学,当它于1989年成立“性别与社会研究室”第一个计划便是结合关心性别教育的教师开设性别相关课程如此有系统,但台大教师实际参与社会妇女运动并以此开课启发学生亦不少。妇女研究室也于1990年经由公共卫生学院提出“两性关系”的通识课,启发学生性别的敏感度。近年来更有不少教师修习国外“妇女研究”学程归国任教,使妇女与性别教育更具多元化与系统化。课程的累积已丰富,社会的需求是如此迫切,因此由1996年开始筹划“妇女研究”学程的工作。 附件一 台大人口研究中心妇女研究室妇女与性别学程计划 缘起: 当性别研究已成世界潮流,而且在台湾也开始蓬勃发展,但是尚未有一个正式的整合型的妇女研究课程,其重要性何在?我们来看看国外的经验与台湾的情形来做衡量。 国际的趋势 在70年代,妇女研究主要在质疑历史上,社会科学各个领域中,以及文化制度层面对妇女的忽视。 80年代、妇女研究主要在质疑并检视旧有理论的恰当性,进而重新建构新的理论。 90年代,妇女研究已成为一种学术资源、各国有不同的妇女特色与发展,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宜以偏探全。而研究范围亦由妇女研究引发性别研究,由性别研究拓展至种族、阶层、年龄歧视的研究。 国际的发展情形 就美国的情形来看:美国第一个妇女研究室于1970年在San Diego州立大学成立。1977年,当美国全国妇女研究学会(Nationlj Women's Studies Association)成立时,美国各大学已有276个妇女研究室了。十年后变成50所,于1990年的调查已有621个名称被陈列,其中425个提供辅修或作业计划。235个提供主修。而根据美国教育调查校园课程趋势,发现68.1%妇女研究课程在大学,48.8%在学院, 26.5%在二年专校。而在研究所方面则于1986年有23个,到了1988年有55个,在1990年时已经有102个了!目前有170个学术专业团体,于年会时办理妇女研究讨论。可谓相当积极蓬勃,普及各大专院校。 在国外的经验中,“妇女与性别研究”与传统课程最重要的差异在于“个人的学习与经验的结合”,因为一般传统的课程,其抽象课程知识与个人的经验总是有界线,但在“妇女与性别研究”的课程中,教师会有意识地鼓励学生不时地将学术上的洞察与实际生活经验做连结,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相信经验就是知识的泉源之一;另一个重要的目标在强调如何让学生主动发言,透过参与课堂讨论、对话、发问以及主动的洞察与意见表达,扮演一个主动的、有回应的角色,透过这样的一个训练,使得学生能从多方角度思考,对自己的意见有信心并懂得聆听他人的观点,这样的教育训练下,学生更能学习到尊重“差异”,也能剖析社会制度不当建造出对男女发展上的扭曲。 台湾的不足 看到美国的情形再反观台湾自己,却不见妇女研究受到重视,目前并无任何大学设有妇女研究课程,只有三所大学设有妇女与性别研究室或中心(台大、清大与高医),且非正式编制,无正式经费来源;有关的性别教育课程也仅由一些努力于性别平等的教师在各系开设一些课程,但因散布在各科系,并无统一规划的系统让学生能完整地吸收到性别教育的知识,更遑论提到要将“性别平等教育”及“反性别歧视”推动到基层。 目前台湾社会在攻击朝野政党暴力黑金有多严重时,无人关心女性于此所受到的伤害;在道貌岸然疾呼民主平等之时,亦置女性权益于不顾,甚至连妇女本身都会妄自菲薄,强调政党优先而牺牲妇女,此外,一般入时女性仍有着偏颇的印象,对于妇女运动宛如看见洪水猛兽,在跃升为进步地区之列的同时,表象上不断强调妇女各方面地位提升,其实社会上不论是观念价值或制度却仍充满着性别歧视的现象,甚至限制女性发展、工作升迁;此外,校园环境的安全问题、校园暴力等问题充斥,更是显现出在教育中推动的急迫性及师资人才培训的重要。 目前的需要及重要性 这些现象在反映出我们急需“妇女与性别研究”相关课程的扎根。而“妇女与性别研究学程”先在大学中设立,将提供学生机会,经由其他教师及其他系所教授的跨科际的课程来研读妇女与两性,使得学生学习如何应用社会科学、历史或文学批评等方法来研究妇女这一个族群,由更宽广的角度来了解妇女与性别知识,促成一个两性平等尊重的民主社会,也能为未来在性别议题逐渐被重视之时,在福利政策制订或担任国会代议士时才有性别平等政策的制订。 目前在美国的高中生已有两门课“危机处理”及“妇女研究”,学生至少必须选修其一,不禁让笔者赞叹美国自70年代为推动反性别歧视,不遗余力在各方面的宣导及实践。如今在高中皆有类似的课程开设,显示已逐渐向下扎根。目前台湾的两性教育师资的培育更是迫在眉梢,由于目前在大学中增设新系有实际上的困难,为了多元文化教育,为了鼓励妇女研究的发展,及开设相关课程,使学生对于妇女与两性研究有更深一层的认识,一个整合型的计划方案:“妇女与性别研究学程”是有其必要的。“妇女与性别研究学程”将更使这个社会充满生机,自由平等与尊重,是世界时势所趋,是我们目前的不足,我们需要“妇女与性别研究学程”! 计划目的: (1)落实台湾妇女与性别教育的研究。 (2)使学生获得有系统的妇女与两性研究知识。 (3)提升台湾妇女研究地位以跟进世界潮流。 (4)具前瞻性的多元化教育的培育,尤其为两性教育的师资培养。 修习学程的功能: (1)修习“妇女与性别研究学程”使具多元化教育的宏观,但增设新学系有实际上的困难,为配合社会需要所以设立一“妇女与性别研究学程”是有必要。 (2)具有“妇女与性别研究学程”资格者,将更具就业能力,因为社会需要,在福利政策制订或担任国会助理等皆须有性别意识的人才加入。 (3)对于未来学生欲在妇女与两性研究领域继续深造,学校的申请也有所助益。 (4)为两性教育培育师资:目前由于两性教育的重视及推广,教育人才的培养是刻不容缓,更应由本校开始做起。 附件二 台大历年所(欲)开的相关课程有: 课程名称 | 系 所 | 学分数 | 1.两性关系 | 公卫所及台大妇女研究室 | 3 | 2.性别与社会福利政策 | 社研所 | 3 | 3.性别研究与新闻专题 | 新闻所 | 2 | 4.女性主义与两岸关系 | 政研所 | 2 | 5.性别与环境 | 城乡所 | 3 | 6.性别与工作 | 社会系大学部 | 3 | 7.妇女问题专题研究 | 社研所 | 3 | 8.性别与文化研究 | 外文系 | 3 | 9.精神分析与女性主义 | 外文系 | 3 | 10.两性口语沟通(Gender Communication) | 外文系 | 3 | 11.文艺复兴的性与文学Renaissance Sexuality | 外文所 | 3 | 12.城乡发展与性别 | 城乡所 | 3 | 13.健康和妇女研究 | 公卫所 | 3 | 14.人类学的性别研究 | 人类系 | 3 | 15.妇女人类学专题讨论 | 人类所 | 3 | 16.现代社会之妇女问题 | 人类系 | 3 | 17.女性主义思潮 | 外文系 | 3 | 18.性别理论 | 外文系 | 3 | 19.妇女就业与社会政策专题讨论 | 社会系 | 3 | 20.中国的两性与社会 | 历史系 | 3 | 21.女性主义与后殖民论述 | 公卫所与妇女研究室 | 3 | 22.性别研究与性教育* | 公卫所与妇女研究室 | 3 | 23.性别与语言* | 语言所暨外文系 | 2 | 24. 社会地理包括女性主义地理学 | 地理系 | 2 | 25.中国古典文学与性别研究 | 中文系 | 3 | 26.古典诗文与女性阅读* | 中文系 | 3 | 27.性别与电影研究* | 外文系 | 3 | 28.女性主义与传播研究* | 新闻所 | 3 |
注:加*者为潜在课程 ---------------------------------- 本文选自《妇女与两性研究》1997年4月,台湾大学人口研究中心妇女研究室主编。 |